这是一个坚强的女性,为照料中风养父辍学;这是一个孝顺的女儿,将瘫痪养父带着出嫁;这是一个聪慧女子,精心经营成为致富能手。她,就是首届河南乡村十大孝贤邓曼君。她用朴实的孝,诠释了中原农村女性的感人美德。
邓曼君是河南省唐河县城郊乡八里岗村人。她把“百善孝为先”牢牢铭记在心中。坚守着孝爱的初心,经历27年的人生风雨,她历尽了各种坎坷,但从未放弃、从未退缩、从未改变。她曾先后获得唐河县“十佳孝星”、南阳市“十大新闻人物”等荣誉,2017年,她评为首届河南乡村十大孝贤。
柔弱双肩撑起苦难家庭
邓曼君的故事,要从27年前说起。当年,好心人邓文奇收养了邓曼君,从此两人相依为命。然而,生活难免存在坎坷,2005年,已经60多岁的邓文奇突发脑出血,治疗后留下后遗症,导致下肢瘫痪,生活不能自理。
这突如其来的灾难,使原就脆弱的家面临困境。正在读初中的邓曼君经过再三考虑,决定辍学回家,照料养父。那时候的她,刚刚15岁。她下定决心,要用自己的双肩撑起这个苦难的家。每天,她的主要任务就是:做饭、洗衣、挑水,给养父买药、喂饭、擦洗身体。为了方便照顾,她用板凳在养父床边搭了一张简易床。
邓曼君对记者说,当时她心里暗暗告诉自己: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,吃什么样的苦,都要把养父照顾好。“把老人照顾好是晚辈应尽的责任,这就是做儿女的最实际的报答行动。”邓曼君说起这句话时,嘴角微微上翘,脸上溢满了坚强、豁达与乐观。
带父出嫁孝行感动中原
好女儿孝行传千里。真心尽孝,爱老敬老的好闺女邓曼君,受到周围乡邻们的交口称赞,成为当地孝行明星。几年后,到了女大当嫁的年龄,面对踏破门槛的媒人,邓曼君提出了一个条件,要带着瘫痪的养父出嫁。面对这么一个条件,一些年轻小伙子望而却步。但邓曼君说:“没有孝心和爱心的人,条件再好,我也不会嫁给他!”
这时候,邓曼君的孝心引起了一个有志小伙子的注意,他就是唐河县城郊乡八里岗村青年张鹏起。张鹏起家在村里承包了几十亩菜园,种植的蔬菜品质好,销路广,家庭经济条件较好。张鹏起不仅长得帅气,为人也善良、坦诚,这样的条件自然惹得不少媒人纷至沓来。
但媒人牵线介绍了不少女性,都没有让张鹏起中意。一次偶然机会,张鹏起从乡邻口中听说了邓曼君的故事。他深受触动,立即央求熟人说媒。2010年9月,经人介绍,张鹏起和邓曼君见了面。邓曼君坦率地介绍了自己的条件和家庭困难,把自己的要求作了强调。张鹏起说:“孝敬父母是应该的,老人年龄大了,有儿儿养,有女女养。这样条件我接受。”小伙子朴实的话语打动了邓曼君,俩人很快就结了婚,组成了新家庭。
悉心持家撑起一片灿烂
新家庭组建后,邓曼君不仅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养父,还要照顾因患小儿麻痹症而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郭书勤。但是,她任劳任怨,勤俭持家,没有丝毫怨言。
新家庭的困难,也对邓曼君是一个巨大挑战:一边是瘫痪的养父,一边是无法自理的婆婆。每天早上,邓曼君5时起床,给养父端完洗脸水后,再给婆婆擦脸。她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,丝毫不敢停歇。有时她连上厕所都要一路小跑,生怕老人一不注意有个啥闪失。
孝女的故事仍然在续写。2011年,婆婆生病住院。住院期间,老人排便出现严重障碍,邓曼君就用手帮婆婆抠大便。每到此时,看到儿媳妇忙前忙后的劳累身影,婆婆的泪水都会禁不住涌出来。医院的医生、护士和病友也都经常竖着大拇指对郭书勤说:“你这当婆婆的,可真有福气,儿媳妇真孝顺!”
作为一个现代女性,聪慧的邓曼君很有致富思路。为了增加经济收入,她多方了解致富信息,看准了粮食收购生意,办起了一家粮食购销店。在粮食收获季节,她家每天能收购小麦15吨左右,即使在淡季每天也能收购三四吨,为家庭带来了理想收入。因为小店就办在家里,她也做到了生意、家庭两不误。邓曼君还特别热心,谁家有困难都会积极帮忙。
邓曼君的孝顺体贴、善良真诚,乡亲们看在眼里,赞在心头。邻居郭金凤见人就夸:“邓曼君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媳妇。”65岁的张老汉感慨地对记者说:“像邓曼君这样大孝女,真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。像这样的孝顺年轻人多了,俺农村的老人就有福了。”
“报恩父母,是子女应该做的。幸福的家,需要每个人都努力付出。我觉得自己虽然为一个弱女子,但能为老人尽孝,能创业致富,能帮助乡邻,是一种担当,一种责任,更是一种快乐。”邓曼君说对记者说。(河南科技报记者 吕晓 文/图)